
政策发布

工作动态

就业

创业

培训

经验做法
-
重庆市万州区公布三大类13项补助政策清单促大学生就业...
时值大学生就业季,为了进一步加大以政策补助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力度,重庆市万州区通过媒体对外公布了三大类13项大学生就业创业补助政策清单。 一、就业类7项 (一)单位用工社会保险补贴:单位招用毕业两年内的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可按单位实际为其缴纳的职工养老保险费、职工医疗保险费及生育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和工伤保险费,享受最长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个人应缴纳的部分须由本人负担。队 (二)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灵活就业的毕业两年内的高校毕业生,个人缴纳的职工养老保险费、职工医疗保险费,可按实际缴纳的2/3给予不超过3年的补贴。 (三)公益性岗位补贴。优先安置登记失业的毕业两年内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和公益性劳动组织从事全日制工作,可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享受最长不超过3年的公益性岗位补贴,参加社会保险者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 (四)就业见习补贴。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见习企业(单位),可享受最高1200元/ 人/月的就业见习补贴。 (五)就业岗位补贴。招用我市户籍登记失业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农村建卡贫困户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和残疾高校毕业生,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并连续缴纳1年以上现仍在缴纳社会保险费,可按6000元/人的标准给予用人单位一次性岗位补贴。 (六)求职创业补贴。一是毕业年度内的重庆高校城乡低保家庭学生、残疾学生和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可享受每人800元的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二是实名制登记的离校未就业重庆籍城乡低保家庭、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人家庭、身有残疾、特困救助供养高校毕业生,可享受每人500元一次性离校未就业求职补贴。 (七)暑期带薪实习。参与暑期实习的大学生,可享受每人每天不低于50元的实习补助。 二、培训类3项 (八)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定向就业培训。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定向就业培训,企业可按规定享受2000/人的培训补贴。 (九)GYB创业意识培训。在渝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参加GYB创业意识培训,可按规定享受500元/人的培训补贴。 (十)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SY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参加SY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成功创业的按规定享受1500元/人培训补贴,未创业的按规定享受900元/人的培训补贴。 三、创业类3项 (十一)创业担保贷款。高校毕业生办理了营业执照,从事个体经营或合伙经营的可分别申请最高15万元和75万元的全额贴息贷款,小企业可申请最高200万元贷款,财政按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50%贴息,累计可享受3次。 (十二)创业大赛。毕业五年内的在渝高校毕业生个人或团队以及创办的企业均可参加“泛海扬帆”——重庆大学生创业行动,优秀项目可获得2-10万元的资金资助。 (十三)创业孵化基地。高校毕业生可优先申请入驻各级创业孵化基地,并享受1-2年场租减免、水电减免、代办执照、信息采集等服务。 同时,还还公布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创业孵化基地、就业见习基地、人才招聘市场、档案服务机构、政策咨询部门等六类38个单位的地址、服务事项和联系电话,为提供方便快捷的就业服务。 此外,万州区还配套统一印制了“大学生就业帮扶”政策宣传画报2万张、政策清单7万份、联系卡7万份。并将重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微信公众服务二维码和重庆市就业局微信公众服务二维码套印在政策宣传画报和政策宣传单之上,在引导大学生及其家人运用大学生微信服务的同时,也要求各乡镇街道工作人员用微信为大学生提供政策资讯服务。(重庆市万州区就业和人才服务局 蒲昌友)[详细]
- · 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做好2017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
- · 山西省太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太原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太原...
- · 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江西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江西省...
- · 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实施高校毕业生就...
-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建议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的发展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多元的就业机会,毕业生人数虽然持续处于高位,但就业形势总体平稳。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和服务措施,保障了毕业生就业平稳有序。但同时高校毕业生还面临着一些挑战,结构性就业矛盾显现,就业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慢就业群体需要密切关注,部分地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对此,需要进一步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措施。 面临的挑战 一是毕业生就业在供求匹配上存在结构性矛盾。 首先,由于教育管理体制因素,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一定滞后性,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结构匹配度不高。其次,不同人才供需紧张程度差异较大,有些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有些专业毕业生则存在一定就业难的情况,供求矛盾呈现差异化。最后,当前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迅猛,对高校毕业生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素质水平等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人才培养和经济产业发展不匹配的矛盾更加凸显,一些新兴产业所需人才难以满足。 二是需更加关注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虽然总体平稳,但在就业质量方面却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毕业生从事稳定、全职的就业的比例在持续减少,这既体现了毕业生就业形式的多样性,也反映出毕业生就业的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另外,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较差,表现为流动性高、离职率高。 三是应重视慢就业的毕业生群体。 从全国情况来看,近年来不就业也无其他计划的慢就业毕业生占比有明显增长。这与国际上“NEET”族(不升学、不就业、不就业或参加就业辅导)比例上升有相近之处。这既说明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的比例有所增加,同时也折射出部分毕业生就业信心下降、职业发展理想丧失。社会上长期存在这一类群体,会较大地影响社会稳定,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四是高校毕业生需求呈现明显区域差异。 从几家网络招聘平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对高校毕业生招聘数量规模上的差异,与各区域经济产业规模和发展情况高度相关。因此,在落实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具体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区域特点,协同推进本地区产业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并关注地区高校教育结构和产业结构方向的一致性。 对策建议 第一,协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是构建产业转型升级与促进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加快实施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发挥优势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技术战略,将发展民营经济、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与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和促进就业政策结合起来,给予到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与到机关、国企、事业单位同等的待遇,特别是在落户、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更加公平的政策。 二是强化政府公共就业服务职能,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同步。紧密结合产业、企业发展,改革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内容,加大推广和加深发展校企合作、社会实训等方式,真正提高毕业生的知识、技能等职业素质。政府部门要按照真实企业岗位需求,广泛开展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职业素质竞赛等,鼓励在校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同步提高实践能力。政府相关部门还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加强信息化、网络化、便捷化服务能力提升,为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搭建各类供需平台,同时做好重大项目人才服务绿色通道等专项服务举措。 三是科学设置高校学科及其专业,有效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建立高校专业人才需求预警机制,科学预测未来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总量和结构性变化的影响,根据预测适当调整高校学科专业招生规模,更加注重对未来人才需求量大和结构难以匹配的专业进行科学设置。同时,要根据经济产业特别是新兴行业发展的需求,引导高校进行教学改革。 第二,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 一是树立精准服务理念,对大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公共就业服务。公共就业服务部门要联合各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就业摸底调查,记录每一名大学生的就业愿望、就业需求、就业能力等数据,形成全国和地方的大学生就业大数据库。建立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数据库,为不同情况的大学生提供精准就业服务。同时还要建立定期跟踪反馈机制,与每一名大学生保持联系,提供不间断的就业服务。 二是设立公共就业服务券制度,打通政府部门和高校就业服务共享机制。着重需要考虑打通政府部门和各个高校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的资源共享机制,设立公共就业服务券。凭借手中的就业服务券,大学生可以在公共就业服务部门、高校、社会中介机构等,免费享受规定次数、规定范围内的就业指导、职业规划、求职培训等公共就业服务。就业服务券相应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只针对规定范围内的大学生使用,不可转让或交易。 第三,充分做好适应产业发展的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 一是深化大学生教育改革力度,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提升计划。调查反映,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欠缺、岗位所需知识技能不足等情况较为突出,对此政府要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提升计划”。教育部门要加大力度改革高校教学内容和结构,契合社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加大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等环节的比重,鼓励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对吸纳大学生实习实践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资金奖补政策。政府部门和各个高校共同举办大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大赛,形成大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和技能的社会氛围,对优胜者给予相应奖励和表彰,引领大学生不断提升就业能力。 二是建设大学生职业训练中心。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职业训练比较欠缺,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成长。对此,政府要建设“大学生职业训练中心”,承担在校大学生和往届未就业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培训工作,每年提供一定学时的免费培训,对就业困难大学生加大培训力度。(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 孟续铎)[详细]
- · 2017届大学生就业呈现哪些新特点
- · 820万毕业生迎就业高峰 促高质量就业系列政策酝酿出台
- · 畅通人才双向流动通道
- · 让青春在基层一线发光发热——访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侯风云